朱见深登基之后,立刻将袁彬召回京中,继续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,前任门达则被他发配到偏远的广西,袁门之间有什么恩怨?
这两人都担任过锦衣卫都指挥使,之前门达将年迈的袁彬抓入牢中,差点将他打死。
他们俩人的恩怨,都源于皇帝的恩宠。
门达为人机警、性子阴沉,承袭父亲锦衣卫百户的职位。
正统末年(1449),他晋为千户,专门负责刑狱之事。之后被冤案牵连撤职了,曾经低落了一阵,直到景泰七年,他才官复原职。
1457年,门达参与了夺门之变,是功臣之一。他心中高兴,终于可以身居高位了,一扫前耻。
他得到了高位,却不被皇帝宠爱,被高高挂起,这让门达很郁闷。他的下属逯杲在皇帝那非常得宠,肆无忌惮,居然敢炮制皇家的冤案,皇帝还护着他。
门达在具体办事时,他居然还要听皇帝宠爱的逯杲。这让他这个上级,很尴尬。
好在逯杲死了,门达终于有机会,直接去给皇帝汇报工作了。他是个“敬业”的人,态度打动了皇帝。
门达得到皇帝宠信后,变得飞扬跋扈起来,为了巩固恩宠,他要积极行动,多出成果。他将锦衣卫的校尉派到全国各地,探听各种秘密,抓的人牢房都装不下。
大臣、富商们被门达搞得心神不宁,于是花钱买平安,给他送礼。连藩王也不例外,一时间他赚得盆满钵满。
此时的锦衣卫的都指挥使袁彬,是明英宗在北方时的忠实护卫,和皇帝有过命的情谊。
他年近花甲宦海沉浮多年,为人平和,一般不招惹门达,但在心思阴沉的门达看来,这是一种挑衅,他不允许。
门达暗暗寻找找机会,要教训袁彬。
公元1463年4月手下校尉告报告一条消息,袁彬小妾的父亲诓骗人钱财,门达总算抓住了袁的把柄。
门达拿不定主义,先去皇帝那,探听明英宗对袁彬的态度。皇帝留下一句话,大致意思,你们怎么搞我不管,但要留一个活的袁彬给我。
门达将袁彬抓起来暴揍了一顿,他心里的气总算出了,可他袁彬没犯什么大事,打一顿只能放了。
门达不服气,又有了新想法,他要做锦衣卫的老大,取代袁彬。
不久袁彬被再次下狱,这次的罪名都是重罪,袁彬不可能轻易出大牢了。
门达专门针对袁彬专门定制了牢房,冬冷夏热,墙壁很厚,牢房里的声音传不出来。家属还不让探视,只能在审判时远远能见他几眼。
袁彬在牢里,锦衣卫将全套刑法都在他身上尝试一遍。锦衣卫还给他搞了量身定做,“全身按摩”。
首先是弹琵琶,用锋利的锐物,剔袁彬的肋骨,袁彬百骨尽脱,屡陷昏迷。
他们还定制了一根削成近两米长的杨榆条,照实抽打身体还有一根2米的木棍直接插入脚上,让他不能行走。此时袁彬已经64岁,浑身皮开肉绽,只剩下半条命。
但袁彬心中,还是要见皇帝一面,他不相信明英宗,不顾他们的君臣情谊了。可许久皇帝毫无反应。
直到有一个名叫杨埙的人,为袁彬申冤,皇帝才命三法司,重审袁彬一案。
杨埙是大明著名的髹漆画匠,他曾经任军匠,帮袁建过私宅,使用的木材物料他很清楚。他了解袁彬的为人,不会私纳官木,欺君。
三法司那帮官员也知道袁彬是冤枉的,可他们怕呀,门道惹不起,向皇帝汇报时总是模棱两可,说不到点上,让人不知所以然。
皇帝为了颜面,最后想出一个办法,让袁彬家出钱将他保释,可以保住他的恩人;把杨埙关大牢去,任由门达发落,他的宠臣心里才会舒服。
门达如愿以偿的取代了袁彬的位置,袁彬被发配去了南京锦衣卫衙署。
袁彬心灰意冷,在南京想着养老了,开始写回忆录,将他和皇帝在塞北的经历写成一篇《北征事迹》。
这本书被后世明史的作者收录了,毕竟是亲历人所写,真实性可靠。
1464年2月明英宗突然去世,朱见深继位,他立刻将门达发配去了广西,将袁彬召回继续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。
明英宗夺门之变后,大量任用厂卫,这些人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,搞出很多冤案,连袁彬这样的重臣也免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