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四五年,随着日本天皇的一声令下,七百多万日军放下武器。当时苏联总兵力1000多万,美国跟苏联差不多,日本七百万,英国五百万,那么占人口比重最多的中国总兵力是多少呢?四百万。
日本人口要远小于中国,为何总兵力却比中国多四百万?
在经过近代的长期屈辱,西方列强已经基本掏空了中国的家底,袁世凯为了维持军队庞大的开销,只能跟其他国家,甚至邻国借钱,供养部队处处都得花钱,武器都不是大钱,关键是几百万张嘴吃饭,就能把国库吃空。
中国人当时上战场不一定行,但一定能吃。或者说当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吃饭,这是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造成的。当时中国农民,谁有国家的概念,只要有的吃,谁召唤他就跟谁干,所以中国养兵难,征兵更难,不像日本,天皇早就给大家进行了充分的思想教育,德国纳粹从娃娃兵抓起,经过了几十年的思想教育,才能形成这么强的战争动员能力,中国呢?军阀割据混战,乱轰轰的,你方唱罢我登场,老百姓连组织都找不到,上哪打仗去。
当时的中国确实没有啥动员能力,也没有钱维持大量军队,何况还有很多吃空额的,上层军官是吃空额的受益者。
在日本侵华之前,中国军队总数是二百零三万,加上吃空额,这个数字只会少,不会多。日本有十七个常备师团,总兵力六十多万,从数量上看,中国还是有明显优势的。
但战争后期,中国的人数增长幅度不大,而日本人数却疯长,为什么会这样?
首先,在抗战以前中国没有完备的兵役制度,日本除了常备部队,还有完善的后备部队,分预备役和后备役两级补充兵,日本跟瑞典走得都是“全民皆兵”的路线,后备部队几乎不用怎么训练,拉上战场就能用。而且日本老兵多,实力碾压中国新兵,老兵有经验,射击方面也是比较准的。
其次,日本的兵力投送速度比中国快,我们很少注意战争中的运输工具,其实运输工具比武器还要重要,一个国家运输军队的速度快,就会让它作战效率高。
当时中国兵主要靠两条腿走的,而日本兵是坐汽车去战场的,在淞沪会战中,中国军队从老远的地方徒步赶来,体力上会损耗不少,支援速度也不及时,而相比之下日本就要快很多。
第三,就是单纯从军队数量来看,日本预备役和后备役人员有400多万人,还有补充兵力,而中国军队一直是400万,从战争动员能力上和人数上都落后于日本。
第四,沦陷区。中国有大量的沦陷区,沦陷区是不可能征兵的,只能让日本人使用,日本人在沦陷区发展了一支强大的伪军力量,沦陷区大约有200万伪军力量。
但在战场上没有永远的优势,作战时间越长,劣势也就越明显。
日本把战争摊子铺得太大,它处于多线作战,被各国夹击疲于奔命,资源不足,人数也不够,后期日本征兵也都是新手,慢慢的新手也不够了,因为国内青壮年都死光了,出现了十万青年十万兵的情况,日本想进一步作战,就必须征集老幼的人,老年人体衰没有作战的能力,所以只有征集娃娃兵,这些娃娃兵,纯粹是上战场送死的,大大的影响了日军的战斗力。当战争进入激烈阶段时,日军的野心抵不过捉襟见肘的现实,最终只能选择投降。
所以没有大量人口做后盾,即使兵役完备也终将落入下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