摔跤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是中國最為古老的武術,古代稱摔跤為角牴、角力、相撲、爭跤、摜跤、摔角等。

南朝梁人任昉在《述異記》一書中,指稱「⋯⋯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觝術,人不能向,每戰披靡⋯⋯」此所謂角觝術,是史書記載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術。黃帝、蚩尤時代已有完整進步的社會組織與戰鬥型態,因此雖不能說發源於蚩尤,但可視為一次總成。

春秋戰國時代也有對摔跤相當的記載。呂不韋撰《禮記月令》中提到周天子將摔角列作軍士之徒手近身格鬥戰技訓練,並採兩軍搏鬥競賽方式稱為『角力』。一方面可考驗武技,再者收集團鬥陣練兵教戰的效果。另《呂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都有類似記述。

唐朝時的重要發展即為相撲隨著日本的大化革新傳入,而摔角運動在唐朝的稱呼「相撲」也就一直被日本所延用。但經過數千年來的演變,尤其在江戶時代相撲活動密集,己自成一格,與摔跤運動截然不同。一種是在土俵中,穿著丁字褲進行,而另一種則穿著上衣,並在戶外黃土地上進行。唯獨在技巧上到是還有些過去的影子,如相撲的推掌與勾絆技巧,依然還充滿了摔跤風味。

常有人誤以為中國之摔跤術為蒙古人傳入,而且即是在元朝。但實際上兩系源流與技巧獨立不相干。元朝統治中原時中國的摔跤術已經發展了千餘年,有自己完整的系統。元朝蒙古士兵以馬術為主,因此摔角術也以間接方式在民間流傳,蒙古跤多強調接體式的纏、抱、擒、摔,不同於中原內地的摔角與拳腳間互補優劣,架式大開大閤、沾手即跌,動作較為乾淨俐落。明太祖年間曾重視內地之摔跤術,做為補強軍隊戰技之用。

在清朝滿族傳統亦重視摔跤術。因為皇帝的提倡,帶動中國摔跤的盛行。宮廷之中設善撲營,專業訓練力士,並做為皇帝侍衛。民國初南南京成立中央國術館,正式成立摔跤術科目,並確立摔角二字為統一用詞。自此國內摔跤好手得到良好之待遇與尊重,現今諸多中國地區流傳之摔跤術好手,多與中央國術館有淵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