荛花,中药名。为瑞香科荛花属植物荛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(Wall.)Meisn.的花蕾。分布于陕西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具有泻水逐饮,消坚破积之功效。主治痰饮,咳逆上气,水肿,喉中肿满,症瘕痃癖。
入药部位花蕾。
性味味辛、苦,性寒。
归经入肠、胃经。《本草求真》
功效泻水逐饮,消坚破积。
主治痰饮,咳逆上气,水肿,喉中肿满,症瘕痃癖。
相关配伍1、治肿及支满癖饮,芫花、荛花各半两,甘草、大戟、甘遂、大黄、黄芩各一两,大枣十枚。上八味,细切。以水五升。煮成一升六合。分四服,空心服,以快下为度。(《千金要方》干枣汤)
2、治腹中积聚邪气、寒气,消谷,甘遂一分,荛花一分,芫花一分,桂心一分,巴豆一分,杏仁一分,桔梗一分。上七味,荛花、芫花熬令香,巴豆、杏仁去皮熬令变色巳,各异捣,下细筛,捣合丸,以白蜜捣万杵。服如小豆一丸,日三行,长将服之。伤寒增服,膈上吐,膈下利,小儿亦服,妇人兼身亦服。忌猪肉、芦笋、生葱。(《范汪芳》捶凿丸)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2.5-4.5g;或入丸剂。
使用注意体虚虚弱及孕妇禁服。
炮制一、采集加工:5-6月花未开时采收,晾干。
二、炮制方法:拣净杂质,筛去泥土,稍润,切碎,干燥。
形态特征荛花,别名黄根枸皮、山皮条、铁扇子、半边梅、矮陀陀《云南中草药》。落叶灌木,高30-90cm。枝细长,小枝有灰色或淡黄色柔毛,叶互生或对生;叶柄长约3mm,被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2.5-7.5cm,宽1.5-2.5cm,先端急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近无毛或疏生短柔毛,下面灰绿色,密生柔毛,叶脉隆起。花黄色,成顶生或腋生穗状花序,或再合成圆锥花序,被柔毛;花被管长6-8mm,先端4裂,裂片钝尖;花盘鳞片状线形;雄蕊8,二轮,花丝短,子房上位,花柱短,柱头球形。核果窄卵圆形,黑色,有丝状毛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长环境生于山地石壁隙缝或山坡沟边较潮湿外,也有栽培者。分布于陕西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鉴别药材性状:花冠黄色,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被细毛,无花瓣,花萼管长6-8mm,先端4裂,裂片钝尖;花盘鳞片状线形。核果窄卵圆形,黑色。
药理作用利尿、保肝作用。
现代应用治疗水肿,胸中痰滞胀满,咽喉肿痛和瘀血症瘕等。
相关论述1、《本经》:“主伤寒温疟,下十二水,破积聚、大坚症瘕,荡涤肠胃中留癖、饮食,疗寒热邪气,利水道。”
2、《别录》:“疗痰饮咳嗽。”
12345
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:
王明伟 - 副教授,硕士,讲师 - 甘肃中医药大学